

杜甫草堂随想
\n文/文猛
\n“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……”每次读到杜甫的这首诗,我除了充满敬意,更多的是悲伤,那么伟大的一个诗人,一直在为房子喊,为饥饿喊,为多病喊,这是诗人的不幸,还是时代的不幸?
\n成都人很早就给杜甫建了一处草堂,那地方杜甫住过,历史上草堂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。今天的杜甫草堂绝对是成都一个家喻户晓的地名,那是杜甫在成都永远的家,那是诗歌的家。
\n杜甫诗写得好,人却没有赶上好时候。年轻时科举落榜。中年时混到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,相当于兵器库管理员。安史之乱后做了司功参军,本来已经够惨了,又碰上兵乱,对仕途感到失望,干脆辞职到处投亲靠友。杜甫自己说:“百年歌自苦,未见有知音。”
\n浣花溪边,黄土筑起的草茅屋,我所知道的杜甫从来没有阔气过,他修不起更有规模、更有气势的宅院。
\n杜甫最早修建的家园也许是我大脑中想象出的那方家园。杜甫今天的家园是成都人给他修建的,不是几亩,是几百亩。杜甫先生那个时代,草堂以及草堂附近的地块应是城郊野地,现在这方土地已在成都二环之内,每一寸土地都“流金淌银”。
\n最早的杜甫草堂应该只有一道门,今天的杜甫草堂有东西南北四道大门,“天府之国”不辜负任何一粒种子,杜甫草堂是一粒种子,诗歌也是一粒种子,这是长大的杜甫草堂,这是生长着诗歌的“天府之国”。
\n不管从哪道大门走向杜甫草堂,成都人都在为我们的主人杜甫出场作出铺垫。不是随意地建造,一切都为了我们的主人公杜甫的出场。
\n大雅堂是必须要记录的。“大雅堂”之名源自《诗经》,“大雅堂”的主角自然是杜甫,正面墙壁上镶嵌着一幅面积达64平方米的磨漆壁画,成都人说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幅磨漆壁画。壁画以连环组合的方式,用生动的画面展示出杜甫一生最主要的阶段,譬如壮年漫游,譬如困顿长安,譬如遭乱流离,譬如寓居成都,譬如羁留夔府,譬如漂泊湖湘。壁画在“画说”杜甫一生最主要时段的同时,也不忘“诗说”杜甫的诗,在有限的画面内形象地展示出《望岳》《秋兴》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等代表作。
\n“大雅堂”也给杜甫草堂请来很多重量级嘉宾,用时下最时髦的话说,是给杜甫建立的“朋友圈”。浪漫不羁的李白自然是要请来的。杜甫是见过李白的,杜甫给李白写过很多诗,而且一直在追寻李白走过的足迹,追寻李白写过诗的地方,去致敬他仰望的诗人。有人说杜甫一生漂泊,投亲靠友是漂泊的路线,追寻李白的足迹是潜藏致敬的路线。
\n我们说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,那是评论家的专业术语。用我们民间的大实话,杜甫在那个时代就是一个苦难的诗人。
\n千诗碑是必须要记录的。在草堂博物馆与浣花溪片区,以诗圣广场为起点,书法家把杜甫1455首诗刻写在山东青石之上,形成一道长310米的碑廊。溪水的声音传来,那是浣花溪的水声,杜甫草堂到了。轻轻推开那扇略显斑驳的柴门,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大唐盛衰、一个一生都在漂泊的诗人心灵深处的时光之门。这是一方宁静而古朴的庭院,那些直插云天的大树不知道是不是杜甫当年种下的,年轮记着一切。茅屋的屋顶,茅草在微风中轻轻颤动。
\n那风,杜甫吹过。这路,杜甫走过。这地方,杜甫住过。诗在,草堂永远就在。一个伟大的诗人住过后,这就是大地上最有辨识度的茅草屋。
\n我们今天见到的茅草屋不是杜甫最早住过的那茅草屋。但不管茅草屋被毁过多少次,重建过多少次,这儿的确住过一个伟大的诗人,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这里写下了很多伟大的诗篇。
\n杜甫一生不是在漂泊,就是在去漂泊的路上。在杜甫漫漫的漂泊路上,在四川的五年零五个月,在成都的三年零九个月,是杜甫一生中相对比较安稳的岁月。唐乾元二年(759),杜甫一家从甘肃同谷县,经蜀道漂泊到成都,最初借宿于浣花溪畔一间古寺中。杜甫一家在漂泊中,住过很多次古寺。第二年春天,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裴冕给杜甫批了土地。建造房子和院子所需的松、楠、竹及其他植物和材料,杜甫都是写信或赠诗向其他官员朋友索讨得来的。
\n“背郭堂成荫白茅,缘江路熟俯青郊。”(《堂成》)
\n“但有故人供禄米,微躯此外更何求。”(《江村》)
\n来到杜甫家做客的人很多,院子里,茅草屋,到处站满了人。没有一个人大声说话,甚至连走路的脚步声都很轻。这个由时间与诗歌层层夯筑的“家”,早已超过黄土和茅草的范畴。这是我们用脚丈量的敬仰,用目光擦拭的丰碑——我们无法逆转他“床头屋漏无干处”的寒夜,无法为他“万里悲秋常作客”送去暖心的问候,那就让时光和我们的敬仰生长出参天的楠木、潋滟的潭水、如海的修竹,为杜甫重建一座不朽的广厦,回应那穿越时空的呐喊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!”
\n杜甫的呐喊在杜甫草堂变为了现实,我们今天为杜甫置办了偌大的家业。时光走到今天,成都人给杜甫修建了这么大一片草堂。杜甫曾经的呐喊在神州大地上变为了现实,耕者有其田,居者有其屋——
\n“只要我们啰喂,多勤快啰啷啰,不愁吃来啷啷啋,咣啋,不愁穿啰啷啰……”(重庆民歌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)
\n不愁吃、不愁穿,中国人几千年来最大的梦想已经实现。
\n这个时代,我们刚好赶上。
\n
(原文刊发于《天津日报》2025年10月15日第12版)
\n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\n
散户配资官网首页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